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俄罗斯族
作者:天山雪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1 15:39:4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新疆的俄罗斯族人口较少,据九八年统计现有人口8千5百人,他们散居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是18世纪以后陆续从沙皇俄国迁来的。 中国俄罗斯族人口虽少,但他们充分享有民族平等、 当家做主的权利。在全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届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中均有俄罗斯族代表。俄罗斯族人民积极 参加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城镇 居民通过劳动就业,大多成为工交、财贸、卫生各条战 线上的职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些俄罗斯族群众参 加了当地的国营农场,成为农业职工。他们的生活水平 均有显著提高。
  俄罗斯族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种,多数俄罗斯族人信仰东正教。居住在城镇的从事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住在农村的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各民族通婚,一般都能讲好几种民族语言。
  在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他们被称为“归化族”。近百年中,由于和不同民族通婚的原因,已经形成第二代、第三代的俄罗斯族人,他们中不少人采用汉姓,称呼汉名。
  居住在城市的俄罗斯族人主要从事教育、卫生及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在农村的俄罗斯族人主要从事农牧业。他们在生产技术及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俄罗斯族善于歌舞,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每当传统节日“复活节”、“圣诞节”之际,男女老幼欢歌起舞。著名的俄罗斯踢踏舞就是他们独具风格的舞蹈之一。他们最喜爱的乐器是“巴拉莱卡”(三弦琴)和手风琴。中国的俄罗斯族是从沙皇俄国迁来的。迁来的时间 最早的在18世纪,但主要是19世纪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前 后。 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的时期, 他们被称为 “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也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为俄罗斯族。
   1949年前,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人民大多从事各 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的还兼营农业。有些人 专门经营园艺,饲家养畜及养蜂等。在农村的俄罗斯族人民大多数十户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庄。他们 在伊犁河、特克斯河两岸荒芜的草原上,垦荒种地。居 住在靠近牧区地方的,也从事畜牧业。他们深受历代反 动政府的压迫。如特克斯县的俄罗斯村,是俄罗斯人民经过多年辛勤劳动建设起来的,但后来国民党军阀强占 了他们的土地,迫使他们另迁居所,垦种生息。   
  中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与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上 相同(见俄罗斯人),但也受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 族、蒙古族的影响。信仰东正教。中国的俄罗斯族不少人在苏联有亲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与亲戚之间恢复了联系,凡要求返回 苏联与亲人团聚的,经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协商同意,在 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都陆续迁回苏联。中国俄罗斯族中有 少数人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有亲友,其中一些人经过政府批准和帮助,已迁往这些国家。因而中国俄罗斯 族人口现在比以前有所减少。
节庆
  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过节这天,每家除准备丰富多彩的“比切尼”(糕点)之外,还要准备煮熟的彩蛋,即将煮熟的鸡蛋涂上红、黄、蓝、咖啡、绿、紫等色彩。
  进门的客人首先要和主人互相祝贺节日,接着主人给客人递过一个彩蛋,表示庆贺。主人和客人还可以一起玩碰鸡蛋的游式。客人入座后,主人要拿出丰盛的食品和饮料招待客人,其中有一种高30多厘米、直径20多厘米的圆型塔式面包,称为“古力察”。这种面包是由糖、油、鸡蛋和牛奶等原料制成,表面涂有晶莹的糖粒和彩色的奶油,不仅颜色悦目,而且松软可口,招待客人时,一般要把它切成片后食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