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喀什噶尔老城 |
作者:路人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1-03 17:27:0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在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 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到高台民居参观、访问的游客对维吾尔的风俗习惯要尊重。这里,简单介绍一些维吾尔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一些注意事项。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在进入高台民居,注意的一些事项: l、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巷内还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还是二、三层简易楼房,楼梯多半没有护栏,甚至还有一些危房,为安全起见,希望游客同志们在导游引导下游访,不要离开队伍私自进入居民或者在巷内迷失方向走失而找不到团队。 2、巷内的维吾尔族居民对来访客人热情好客,而且都很注重礼貌,见面时须热情问候,在小巷内遇到维吾尔居民可以说一声“亚克西吗”(维吾尔语问好),见面时要握手问候。 3、维吾尔民族忌讳养猪,不吃猪肉。在家访交谈中切忌问为什么不吃猪肉等这类话题。以免引起他们的反感。还有一点,见面时不要问“吃饭没有”这会引起他们的误解。 4、与维吾尔族群众交谈,或者到家中做客吃饭最忌讳当着人的面擤鼻涕、吐痰,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人的不尊敬。 走进庭院,我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院落,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间利用也多有不相同,无论是走进任何一所院落内,首先看到院内地上 ![]() 维吾尔族非常喜爱养花种草,庭院里没有空地可种花草,则种在花盆,摆在院内或楼上凉台。以及可以放置花盆的空间上到处都摆满了花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台无处不落花。可见维吾尔族人爱美、爱花的习俗,尤其维吾尔妇女与花更有不解之缘,与花结下深厚感情。维吾尔妇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联系在一起的。头戴花帽、头围花巾、身穿花裙,用鲜花装扮自己,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妆品,用一种维语叫“乌斯曼”的绿草挤出的汁液来画眉,据说此种草的汁液可以促进眉毛长浓发黑。更为有趣的是维吾尔人用花给出生的女婴起名,如:阿力同古丽(金花)、齐曼古丽(红梅花)、阿娜古丽(石榴花、)塔吉古丽(鸡冠花)等。从庭院进入主人的住室、客厅,看看室内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主人卧室比较简朴,维吾尔人喜欢睡在土炕上,土炕的面积大都占去房间一半地方,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炕,用土砖砌成,平整厚实,炕上铺有草席、花毡、地毯以及和炕一样大的棉褥。敞开式的墙壁柜上整齐的排放着很多被褥。墙上挂着地毯,以作装饰。热情的主人邀请我们去客厅,请把鞋脱在门外,入客厅席地就座。客厅内没有任何桌椅陈设,四周地毯上铺有长条棉坐垫,中间铺着餐布,入座时要盘腿或跪着坐,不要把两腿伸向餐席,更不要把脚底朝着别人。餐席上摆着民族风味的清真糕点、糖果以及核桃、杏干、葡萄干等干果。如果客人提出想品尝一下维吾尔族风味饮食,家庭主妇会给客人们做传统的抓饭、手抓羊肉、薄皮包子、拉面、炒面、曲曲(馄纯)、居瓦瓦(水饺)等风味小吃。按照维吾尔人的就餐习俗, ![]() 走进小巷,就犹如走进了维吾尔族的风情画中。那些并未经过规划的、随意建造的、根据住宿要求和在原住地向四周延伸,向高随意加层楼上楼、楼外楼,民居错落有致的排列出幽深却四通八达的小巷。小巷幽幽,小巷深深,初进小巷的人都会认为走进了迷宫;七绕八弯,左转右拐,爬上爬下,从一个小巷口走进去,可走大半天还出不来。有些外地迁入小巷的人因不熟悉小巷布局,出外购物竟然找不到住地,人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巷里,走了好多圈又回到出发地,小巷内的民居与曲曲弯弯忽上忽下,有宽有窄,有长有短的形形色色的小巷连为一个整体的民居奇观。喀什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高台民居是名城诸多景观中既有 ![]() 随着人口增加得越来越多,逐渐增多住房,使占去院落的一部分。随着代代繁衍、生息,仅有院落内再无地方扩展修房,于是就向院落四周连接墙体扩建住房,到了四周已形成民居群体。小巷,再也无法扩大家族的住宅,便开始向高空延伸,聪明的维吾尔人就在原来住房上加建一层,甚至加二层,从此在民居中有了土楼房。人口多的住户连楼房也不够用时,想出一个奇特的办法,有些人在修二楼时,将楼延伸出去,跨过小街小巷搭建到对面,这种颇具创造性的建筑形式逐渐被推广开来,经过数百年,渐渐形成了喀什小巷特有的“过街楼”景观,“过街楼”的巧妙之处在于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是一种在有限的范围内极大的利用空间的建筑。充分反映维吾尔人的聪明才智。除了最多见的“过街楼”外,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在小巷深处还可看到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从远处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内的炮楼或是碉堡。看过小巷街景各式楼台后,沿着小巷内的任何一条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门依墙外而开,门都是两扇的,一户挨着一户。 维吾尔民居有着浓厚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其风格特点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并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高台民居有样几个特点:一.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居民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布置都是根据具体条件的实际需要而定,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修建,高台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甚至有七层楼,崖上建有三层、崖下四层,从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绝妙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层可以从崖上出进,崖下四层即可从三层下到最底层,也可从最底一层沿上下互通的楼阶到达任何一层。二、庭院有强烈的封闭性。既能满足维吾尔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起到防风防雨的遮蔽作用。三、简朴变化多端的外形。维吾尔族建筑组成建筑外墙凹凸线脚不多,墙面大方流畅,户外大门,多为两扇门,庄重厚实,门上镶有、刻有图案花纹的铜质、铁质护板压条。吊装两个碗大的门环供上锁用。沿街外墙用土坯砌成,抹上麦草泥,数十年甚至百年依旧如故。也有用白石 ![]() 五、高台民居的悠久历史,有些古老的民居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也有一些民居世代相传,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房的结构、屋顶、墙体、门窗,甚至颜色都依然如故。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兴衰、后代延续的家族历史。许多民居都七、八代人传下来的,由于维吾尔族的宗族观念很强,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眷故土的依恋。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看过民居小巷景观,了解维吾尔族民居文化特色,领略、体验小巷深院里蕴藏着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和民宅的文化内涵。高台小巷除了民居奇观外,还有一个更为古老、历史悠久,原始泥土手工制作陶器的土陶作坊,现在己保存有十七、八家古老作坊,高台民居所在地,维吾尔语叫“阔孜其亚具希”,汉语意思是“高崖土陶”。土崖上独特的民居和古老的土陶作坊成为高台上两个最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的景点。 高崖距地面高三十多米,居高临下,空气清新,可免受洪水,暴雨灾害,优越的地形,千百年以来,维吾尔先民最早一千多年前就来此定居,在此后的岁月中,陆陆续续有很多维吾尔人先后来高崖建房安家。在修房中就地取土和泥,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人叫“色格孜”的土质,这种泥土质地细腻,粘性强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大约在800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首先发现了“色格孜”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后相继有很多土陶艺人在高崖上开设土陶作坊。在过去的岁月有,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生活中一日三餐不能分离的泥巴碗,维吾尔人叫“塔瓦克”,和面盛饭放食物的陶盆,洗浴用的土陶脸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壶),盛水的“库甫(陶缸),洗衣用的“台西台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库扎”(土陶水桶)。夜晚用的各式土陶油灯、烛台、以及婴儿摇床便具,甚至还有土陶制的捕鸟猎具等等,其土陶制品品种多达百种,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土陶器伴随着维吾尔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贡献之大,可谓功不可没。 ![]() 土陶历史上鼎盛时期,高台上有一百多家土陶作坊,全喀什市土陶作坊全部集中在这土崖上,所以维吾尔人叫“土陶崖”。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陶业处在衰落阶段,现在高台上仅现存古老土陶作坊不足三十家,从事土陶制作的师徒从最多的五、六百人,现在剩下五十多人,虽然很多陶器都已退出生活舞台,现在只生产少数几种仍有市场需求的陶器外,很多品种都已绝迹,大有失传的危机。但是至今仍在从事土陶业的十几家作放坊主人,继承祖辈留下的手艺,痴迷于土陶制作。这仅存的十几家土陶作坊,都是经过五、六代祖辈留传下来的,其泥土选料、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出窑晾干等十数道工序,全是手工工艺,甚至,现在可以用电动装置旋转成型转盘,可以省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这些陶器艺人仍在沿用相传了800多年的古老传统方法,地下的千年泥土,木制的脚踏旋转坯盘,用手捏塑、用草木烧窑。用于给土陶彩绘,上釉的颜色及加工方法也是祖传配方,釉色颜料都是矿物质的,从戈壁滩或山上采集的各色石头粉碎、石碾研磨而成,经过十余道繁重的体力劳动加工而成的土坯造型最终成为一件精美的彩釉陶器或艺术品。虽然土陶制品不值几个钱,不在土陶本身的质地,直说了吧,值钱的那糅合其中的历史。这一点从国内外来的考古家、艺术家、收藏家、为喀什土陶而不远万里痴迷亲近中便可见一窥。这便是历经千年历史,直到今天,其制作工艺没有改变的魅力所在。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除了从事土陶制作业的以外,还有许多居民从事绣花帽、刀具制作、皮革加工、纺织、铁匠、缝纫等多种手工业人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