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维吾尔族多朗舞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1 |
|
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深为全疆人民所喜爱。 多朗是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的人的自称,他们勇敢骠悍,勤劳朴实,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举世闻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边缘开出绿洲。直到现在,在麦盖提、巴楚、阿瓦提等地区,有许多人仍自称为多朗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多朗。 长期以来,多朗人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在劳动生活中创作了动作骠悍、具有劳动气息的多朗舞。它所表现的是“狩猎过程”;开始的散板是“号召全体参加狩猎”,接着是“举着火把找寻野兽”、“勇敢地和野兽搏斗”、“奋起追逐野兽”,直至“围歼”和“胜利后的喜悦”。从那近似挽弓骑射的矫健舞姿和动律特点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当年多朗人艰苦的狩猎生活,也有人说,这是一次战争的过程。由 于地理位置和其它因素所致,使多朗舞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草原生活气息和艺术特色。 多朗舞基本上是两人为一组的对舞形式,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四组动作,最后是竞技性的旋转。群众跳多朗舞总是从散板开始,按照多朗木卡姆固定的顺序跳下来。 在丰收后的麦西来甫中,人们兴致勃勃地来参加晚会,围成圆圈席地而坐,婉转的琴声奏起了散板。几个歌手唱起了高亢嘹亮的序歌,接着手鼓敲起浑厚有力的节奏,大家纷纷起来,邀请善舞的对手双双起舞(多是男女分别而舞)。 鼓声转快,舞蹈也由平稳转为激烈,两人忽而用肩靠紧,又骤然旋风似的散开。节拍急促,又由两人对转,变成分散的竞技性旋转,最后只留下一人在场中央,左旋右转快疾如风…… 群众为他的高超技艺热烈鼓掌,并伸出大拇指称他为“乌斯塔!”(意为能手),多朗舞在激奋欢快的高潮中结束。 “滑冲”和“微颤”是多朗舞最突出的动律特点。“滑冲”是在快速的迈步或撤步时形成的冲劲效果,在赛乃姆和赛乃克斯(多朗舞的节奏名称)的动作中尤为突出。“微颤”是由于膝部的小屈伸形成的,它贯穿于动作的始终,在“奇克提麦”(多朗舞的节奏名称)动作中表现更为明显。这些特点,反映了多朗人过去在颠簸的山地、泥泞的沼泽,或松暄的沙碛中艰苦的劳动生活。 “滑冲”和“微颤”,是和鼓的节奏紧密配合的。在鼓点的强音时,使“滑冲”的动作更为有力。“微颤”多在鼓点的后半拍,和鼓内缘上的小铁圈不断发出的“锵、锵”之声巧妙配合,形成了多朗舞特有的风格动律。 多朗舞的伴奏音乐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赛乃姆”。它和十二木卡姆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歌舞组曲,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保持着浓郁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现在保存下来的多朗木卡姆有九套,每套有不同的名称,多用“比亚万”(意为戈壁草滩)等富有地区特色的名称,作为曲调的标题。每套木卡姆是由不同节奏的五个段落组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谐自然,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高潮。
五个段落的名称: 1、散序(或叫木卡姆),无手鼓。 2、奇克提麦 3、赛乃姆 4、赛乃克斯(又叫赛赫乃开提米) 5、赛勒玛 多朗木卡姆的歌词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了多朗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多朗木卡姆的伴奏乐器,一般常用的有卡龙、多朗热瓦甫、多朗艾捷克和小手鼓等古老的民间乐器。卡龙,音色优美,委婉悠扬,属主奏乐器;多朗热瓦甫,浑厚有力;特别是小手鼓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小手鼓的击打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击打“赛乃姆”节奏时,后半拍给以强击的艺术处理,使得鼓点扎实有力。多朗舞进入高潮时,鼓手情绪激昂,常把小手鼓高举头上用全掌猛击,使鼓点更加响亮铿锵,给舞者以强烈的鼓舞。 |
上一篇文章: 新疆历史概述(上)
下一篇文章: 十二木卡姆 |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
电话: |
0991—8962008
0991—5507588 |
手机: |
13999963881 |
传真: |
0991—5507588 |
QQ: |

|
MSN |
zj900@hotmail.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