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是我国、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回等数民少族共同的节日。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 ”,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 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在新疆,由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维吾尔族的节日风情独具特色。节日来临,当一个地方高亢激扬的唢呐伴着达卜鼓和纳格拉鼓的节奏吹响的时候,古尔邦节的狂欢活动就开始了。
古尔邦节为宰牲节,其涵概的内容,与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的解释是一致的。节日前,家家都要彻底打扫庭院,即使角角落落,也要打扫得千干净净,擦洗得窗明几净,准备节日食品。但是,他们不像汉族和其他民族迎接春节那样,欢度除夕。
节日里,男女老少都要换上新衣。成人男子,大多数身着西装,只是平时不论戴礼帽还是其他帽字,节日里都要戴±维吾尔族花帽;女人则穿现今各种流行的时装,少见先前的艾得莱丝花裙。小孩子打扮得齐整漂亮,女孩更是华丽艳俏 。清晨,男人们要去就近的清真寺做节日的第一次礼拜。但是,相互见面后,不会像平时一样握手、问好;只有在礼拜之后,才会握手,互致节日问候。礼拜后,要去墓地敬祖,过去只有男人才有资格去;现在,女眷可以同去墓地。 从墓地回来后,家家都要宰羊、煮肉,这之后,就剩下狂欢了! 狂欢从节日当天下午开始。这时,唢呐高奏,鼓声激烈,人们走出家门,亲戚间相互拜节。一些人来到清真寺前,来到广场上,跳起炽烈的萨满舞,消灾祈福。跳萨满舞是维吾尔族特有的一种节日习俗,源于何时、何地已无人去考。
大约是当维吾尔族生活在漠北时,信奉萨满教,萨满跳神舞慢慢演化为民间的自娱性舞蹈,也成为节日联欢活动之一。西迁后,他们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允许公共场合的形象表演,更不允许有女性参与表演。但是,一个民族的习俗,光凭禁令难以奏效。于是,相互制约又相互让,取消了女性跳 萨满舞的资格。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每逢节日,家中总要留人,招待前来拜节的客人。原来,古尔邦节的第一天,只是家人团聚,亲戚相互拜节。现在,由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同胞也热情地前来,拜节问好,他们在第一天,不只接待亲戚,更热情地接待朋友。朋友来了,不吃一点东西,不算拜节。按原先的习俗,古尔邦节只用煮好的羊肉、肉汤、馕招待客人。随着新疆各人民族在相互做客、拜节中借鉴吸收,维吾尔族同胞在今天招待 来客的餐桌、餐布上,不仅有传统的羊肉、馕,还摆上了糖果,瓜子、点心以及各种小吃,女主人更愿意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各 种果酱招待客人。
古尔邦节是回历的新年。因为回历一年为354天,又没有闰月;而公历一年为365天,两者每年都要差异11天。所以,与公历相比,节无定时,每年古尔邦节的时间要向前推移15天,一年四季都可能遇到古尔邦节的来临。每到夏秋季过节,女性的节日服装会更加艳丽,餐桌,餐布上的肉馕、各种瓜果及小吃,也会多得摆也摆不下。 |